头条
-
淘宝联合百所高校菜鸟驿站,送你一卷青春的胶带
蔓蔓日茂,蝉鸣渐起,夏日正当时。 拨穗礼成,当毕业典礼徐徐落幕,也宣告着大学四年的故事将要落下帷幕。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时刻,淘宝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菜鸟驿站,为即将踏上新旅程的毕业生们精心准备了4万...
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需做好开放和共享
发布时间:2022/07/28 科技 浏览:80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期间,从事文化领域研究近40年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技术对文化生产、传播的影响比印刷技术、电讯技术更深刻。比如,大数据成为一种核心生产要素,数据已成为推动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祁述裕告诉记者,近些年,北京等国内中心城市,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迅速,带来传统文化业态深刻变革。如今,北京民营文化企业百强中,数字文化企业占比超过70%。
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做好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数据开放,首先是政府和提供公共服务部门的数据开放。应该本着“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的要求,尽可能实现开放和共享。“当前我国的数据开放程度还有待提高。数据来源于民众,最终服务于民众;开放数据的目的是确保公众能够更好地分享数据,提高数据使用效能。同时,还应该尽可能提高数据使用的便利度,降低成本。”祁述裕说。
谈文化领域发展
虚拟空间将是未来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新京报:在你从事文化研究的数十年,见证了文化业态更迭、文化载体变化。你认为互联网技术给文化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祁述裕:近些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扩展现实、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构成的数字技术矩阵,给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比如人工智能促进了文化体验的交互性,5G联结起海量的文化数据资源,大数据实现了文化内容的图谱化和可视化,物联网使文化场景更具感知力。数字技术矩阵的灵活组合,能形成不同的创新应用场景,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数字技术还催生了文化新行业、新领域,重塑文化产业。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报告(2020)》显示,游戏、电竞、直播、文学四个数字文化产业领域涉及的全职和兼职就业人数约3000万,超过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789万传统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北京民营文化企业百强中,数字文化企业占比超过70%。
新京报:你认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有哪些增长点?
祁述裕:我认为虚拟空间将是未来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VR行业市场规模可以达到千亿级。有的公司已经提出了数字空间运营商的新理念,广告主可以在数字空间孵化出分众广告,实时展现出活动场景,这就打破了原有的商业模式和环境。一些博物馆也在创新数字空间的运营,这意味着重新定义了讲解和展览的方式。
此外,游戏和游戏化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的重要支点。2021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达6.56亿人。我觉得游戏产业远远没到瓶颈,仍将是前景广阔的领域。而游戏化是指将游戏、娱乐的方式,引入主题公园、文旅项目、城市广告中,这极大提升了趣味性和吸引力,像北京打造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就是一个鲜明案例。
谈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
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应承担更多使命
新京报:当前国家在推行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对此你怎么看待?
祁述裕:我认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应秉持数据开放和共享的理念。
首先,数据开放和共享是大数据建设的目的,数据来源于民众,并最终服务于民众;开放数据的目的是确保公众能够分享数据,提高数据使用效能。其次,还应该尽可能提高数据使用的便利度,降低成本。现在,一些地方有这样一个便民服务口号,叫“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还有政府在网上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些都体现了数据开放和共享的理念。
新京报:文化大数据建设怎样才能实现数据的开放和共享?
祁述裕:应该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数据安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公共服务部门的文化资源数据应最大限度地开放和共享。第二,政府管理部门的数据应最大限度地开放和共享。第三,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理念对商业文化数据同样适用,应该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尽可能实现商业文化数据的开放和共享。
还有,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承担更多的使命。相关部门既要关注文化遗产等静态数据,也要关注动态的文化数据;既要整合国有文化单位的数据资源,也要整合民营文化企业的数据资源,尤其是要加强与网络平台的合作。网络平台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此外,文化大数据建设还应该拓展功能。比如,开展文化消费需求分析、助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帮助政府科学决策等。
谈文化科技融合
北京应率先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制度
新京报:北京一直在推动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祁述裕:北京市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方面有专门文件,也有很多成绩,特别是在扶持企业和培育市场方面,有一些利好措施。我认为北京仍有一些提升空间,建议北京在文化建设上立足系统性思维,探索出体系化的文化创新发展方案,从而打通文化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文化产业包括九大类,43个种类,146个小类。种类不同,文化科技融合的路线也各不相同,北京可根据不同特点,进一步做到分类施策,精准施策。
北京还应率先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制度。文化企业的核心资产是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建立各方认可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的评估制度,要有新突破。
对科技公司和文化公司来说,人是最重要的资产,北京也应积极采取政策留住人才。
数字时代对企业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研发现,理工科出身的企业家擅长搞研发,但不擅长市场开拓、交流沟通;文化企业负责人、艺术家往往热衷于小圈子,对现代科技不敏感。这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平台,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和交流。
最后一点,建议北京相关部门鼓励开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论研究,推进产学研高水平结合。比如加强第三代互联网、元宇宙等互联网前沿领域研究。
技术进步必将不断改变着文化生态,加速着文化业态新旧更替,让文化业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了。但是,我认为“内容为王”仍是文化市场不变的法则。技术越发展,越需要内容、创意的支撑。没有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是单调的,没有丰富文化内容的科技产品是苍白乏味的。
上一篇: “数字基因”融入设计建造全过程
下一篇: 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文化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