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productionb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经 > 金融科技如何监管?金融委这场会议说明白了

头条

康华国联:以创新为翼,翱翔于电梯服务的蓝天 康华国联:以创新为翼,翱翔于电梯服务的蓝天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电梯行业,创新无疑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北京康华国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深...

产经

北京:有序放开快递、装修、房屋中介、家政人员等进小区 北京:有序放开快递、装修、房屋中介、家政人员等...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五十四次会议暨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

城事

中科曙光拜访最高人民检察院 共商智慧检务发展 中科曙光拜访最高人民检察院 共商智慧检务发展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会见了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并就共同推动检察院信息化建设,助力智慧...

金融科技如何监管?金融委这场会议说明白了

发布时间:2020/11/03 产经 浏览:267

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迎来了金融监管当局顶层定调。

“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会议指出,既要鼓励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工作,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

中金公司判断2021年金融监管重点将转向风险控制,监管部门将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金融科技主体的管理;与此同时,头部持牌机构的金融科技业务管理有望边际放松,以营造更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对头部金融科技公司的成长性有较强信心,并给予其远高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估值。考虑到宏观经济稳健复苏、监管环境边际改善,我们认为市场严重低估头部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大行,建议加大配置。

何谓“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近日撰文指出,蚂蚁集团仅用16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平台、最大的小微经营信贷平台、最大的线上理财服务平台和最大的线上保险服务平台。蚂蚁集团的核心业务已经和银行很相近,其实际拥有的客户群体、管理的信贷规模、管理客户资产规模(AUM)以及市场影响力都超过了很多传统的商业银行。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近年,金融监管机构多次公开强调,金融活动必须持牌经营,市场上已涌现一大批民营银行、消费金融、理财子公司等机构,甚至培育出蚂蚁集团这种金融控股公司,既有效提升金融效率,又使得普通消费者享受到金融科技的便利。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中指出,我国金融科技应用在许多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移动支付、电子清算、网上银行、数字信贷飞速发展。目前银行业离柜交易率已接近90%。小微企业贷款过去是20-30天的审批周期,现在通过科技平台实现了“秒申秒贷”“立等可到”。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发展金融业务,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在演讲中同时指出,将继续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提升服务效率。密切关注和评估科技革命对金融业的影响趋势,并做好前瞻性部署安排。在监管方面也要加大科技运用,提升监管效能。当然,金融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数据隐私、寡头垄断等风险挑战,确保市场公平和金融稳定。

金融科技发展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创新金融产品、再造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的同时,也改变了金融运行机理,加大了风险防控难度,金融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0金融街论坛暨成方金融科技论坛上的讲话中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数据安全保护刻不容缓。金融科技重新定义数据价值,改变数据管理方式。从以物理网点为主的人工方式,到以互联网、智能终端为主的自动方式,数据采集手段更先进、渠道更多元、维度更丰富,金融数据资源呈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数据传输从内部专网转向互联网,大量敏感信息直接暴露在开放网络环境下。与此同时,部分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数据保护意识相对不足,对数据泄露环节和危害认识不到位,而不法分子窃取数据的手段却不断翻新,从面对面诱骗到远程网络攻击,从木马病毒到短信嗅探,个人隐私泄露等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数字鸿沟弥合任重道远。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服务向线上化、智能化发展,在丰富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加剧了数字鸿沟问题。在服务接入环节,瞬时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新特征抬高了支撑金融服务的软硬件门槛,影响服务可达性。在服务使用环节,老人、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因理解能力弱、接受度低、适应性慢,无法灵活掌握各类智能产品与服务,在数字生活中被“代沟式”淘汰。数字鸿沟拉大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差距,加大了不同群体间生活质量对比度和距离感,使“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如何弥合这道“鸿沟”,已成为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必须直面的难题。

(三)供应链安全可控迫在眉睫。我国金融业经历了业务电子化、渠道网络化、服务智能化阶段,金融与科技融合正在加速,逐步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金融行业而言,在“无科技不金融”背景下,金融新业态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供应链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对机构自身而言,无论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技术产品过分依赖单一供应商,就相当于自身发展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上。因此,必须提前谋划多样可替代的技术方案、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四)业务交叉风险不容忽视。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混业经营更加普遍,多种业务交叉融合,导致风险交织复杂、难以识别、外溢加剧。从传染性来看,不同业务相互关联渗透,跨界混业更加明显,单个市场风险可能沿着资金链、担保链扩散到多个市场,越界传染性提升。从传导性来看,业务流转变为信息流打破了风险传导的时空限制,个别机构风险在“蝴蝶效应”和“羊群效应”叠加作用下迅速外溢,风险传播速度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从隐蔽性来看,一些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粉饰包装,增加了金融监管界定和识别的难度,使风险隐蔽性增大。业务交叉风险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稳健经营提出更高要求,给金融管理部门穿透式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带来严峻挑战。

自2013年余额宝问世以来,中国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迈入快车道,金融监管也随之跟进。

2014年原银监会推出EAST大数据检查分析系统,探索将大数据理念运用于监管分析,采集包括交易流水、账户明细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底层业务数据,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为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提供有力支撑。2017年5月,人民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推进“数字央行”建设,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6月,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强金融监管能力,提高金融科技创新背景下对金融风险的识别、防范和化解能力。2018年,证监会探索监管科技在证券市场监管中的应用实践,成立了监管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并于5月底印发《中国证监会监管科技总体建设方案》,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的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市场主体的全景式分析和市场总体情况的实时监控监测。2019年12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中国版“监管沙箱”。

2020年6月,广东银保监局监管科技课题组发表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论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对金融监管科技的探索较为分散,各个地方的金融监管主要依托国内互联网巨头在技术层面上的支持。我国尚缺乏对监管科技应用实践的统一完善的顶层设计,包括数据标准、技术规范和平台统一等各个方面,不利于监管科技的应用落地和统一管理。

“现在来看,目前主流的金融监管的方法和工具,在金融科技公司的冲击之下被打破了。”丁安华在署名文章指出,“当前监管体系对金融科技创新出现的监管空白,暴露了监管方法和监管工具的局限性。但是联合贷款模式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既然金融科技公司在信用创造体系中充当了关键性角色,就应该纳入到统一的监管框架之中。”

姓 名:
邮箱
留 言: